戴夫道格拉斯 Dave Douglas生于一九六三年美國新澤西州。 小喇叭手/作曲家戴夫道格拉斯Dave Douglas有一個非常嚴重的缺點:他掛頭牌出過十多張唱片,沒有一張是在大廠發行,檢視一下為他發片的品牌:Soul Note、 New World、Songlines、Hat Hut、Avant、Arabesque、DIW、Winter & Winter,幾乎都是前衛、小眾的獨立品牌。 最近十多年來,爵士樂漸漸從谷底復蘇,前輩重新受到樂迷矚目,新銳樂手也漸次出頭,眾多年輕一代爵士樂手大都受過完整的學院訓練,演奏技巧與音樂知識、學習環境,比起數十年前都有長足的進步。近幾年來,我們聽到無數技巧高超的新秀,每一個人的演奏能力都在水準之上,卻往往少了一些探索音樂邊境的沖動,少了一些冒險犯難的精神。 幸好,我們還有戴夫道格拉斯。 今年三十六歲的道格拉斯已經數次獲得紐約時報、村聲、Down Beat等媒體的極力推崇,他自小就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中成長,五歲學鋼琴,七歲學小喇叭,高中開始學習爵士樂和聲理論,以交換學生的身份,到西班牙巴塞隆納進修音樂。十七到二十歲那幾年在波士頓求學,先到百科里(Berklee)音樂學院,再 到新英格蘭音樂學院,一九八四年移居紐約,在紐約大學繼續進修。 道格拉斯的音樂,以風格多樣著稱,小時候在家里,父母有豐富的唱片收藏,所以從華格納、貝多芬、披頭合唱團、五黑寶(Jackson Five)、比莉哈樂黛、賽隆尼斯孟克到西索泰勒,各種不同的錄音他都聽,他自己回憶說:“而且最棒的是,在我聽音樂的時候,家人沒有給我任何價值判斷,沒有人跟我說這是經典、這是大師、這是流行歌、這很前衛、那很低俗什么的,一切都是音樂。” 兒時開放的聆聽經驗,或許跟他后來開放式的創作概念大有關系,道格拉斯被認為是最具原創性的新生代樂手,個人風格強烈而有豐富變化,年紀雖輕,作曲成績卻是質量俱佳。也正因為他的創意與多變,道格拉斯是個難以歸類的樂手,他在中國臺灣的名氣,可能是從這幾年加入薩克斯風手約翰佐恩John Zorn的Masada樂團開始,道格拉斯還曾經跟Masada一起巡回到臺北,他們在臺北的現場錄音頗受歐美媒體好評, Masada是個融合了爵士樂與猶太傳統音樂的團體,作品成就極高,卻只是道格拉斯音樂事業中的一小部分。 這年輕人是個工作狂,道格拉斯自己手上還有好幾個樂團,每一個都有不同的風格。第一個是和小提琴手馬克費爾曼Mark Feldman等人組成的五重奏:戴夫道格拉斯弦樂團Dave Douglas String Group,在專輯《Coverage》的唱片內頁里,道格拉斯說這個團體的音樂“不是爵士室內樂,也不是把古典音樂搖擺化。”有媒體好奇地問他:“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,《Coverage》這張唱片到底是什么?”道格拉斯回答說:“你要是真能給我一個答案,我還感謝你呢!”弦樂團的風格傾向于自由爵士與當代音樂的結合,在強弱、快慢、狂暴即興和嚴密結構間自在游走,時有驚喜震撼,卻又能夠自圓其說,音樂的張力非常強大。過去在五零年代,唱片公司喜歡為爵士樂搭配弦樂團伴奏,這種作法常常只是為了增添音樂的柔美,幾乎就是流行通俗化的代名詞。八零年代以來,有為數不少的弦樂好手加入爵士樂陣營,甚至部分當代音樂樂手也共襄盛舉,增添了許多樂器搭配變化的可能性。道格拉斯是一位極為擅長組合不同元素的作曲家,弦樂的處理更是專長,他雙CD的《Sanctuary》專輯中,樂團組合包括兩把低音大提琴、兩把小號、兩臺取樣器(sampler)、鼓和薩克斯風,音樂非常獨特,有自由爵士的集體即興,有靈魂探索的宗教意涵,也有在電子舞曲節拍下演奏融合爵士的另類音樂,取樣來的鋼琴敲擊和扭曲人聲、低音大提琴模擬虎豹猛獸嘶吼的怪異聲響,自由解放、詭譎暗潮、明亮神圣等多種奇特的聲音氛圍,在道格拉斯的塑造整合之下,竟然能夠取得精巧的平衡,令人嘆為觀止。 工作狂道格拉斯先生有另外一個極受爵士樂迷喜愛的樂團,名字叫做“Tiny Bell Trio”應該翻譯成小鈴鐺三重奏,我自己好幾次都講錯,把它叫成小叮當三重奏,這個樂團是個非常特殊的組合,由道格拉斯的小喇叭領軍,搭配吉他手布萊德修比克Brad Shepik和鼓手吉姆布雷克Jim Black。說這個組合奇特,是因為這樣的樂團演奏難度很高,沒有鋼琴,沒有低音大提琴,小喇叭要幫忙控制節奏,吉他要協助鋪陳和聲,鼓還得補強聲音空間,只有三個人,卻得隨時互相支援,應該是困難重重很忙很累,可是他們三位玩得游刃有余,簡直興高采烈。道格拉斯這等絕頂高手,為樂團取這種名字,擺明了是在裝可愛,他說這個樂團的音樂是“巴爾干即興爵士”,音樂上有東歐民族音樂、猶太音樂的影響,也有大量的即興。他們的新作品《漂泊靈魂之歌Songs For Wandering Souls》非常精彩,道格拉斯的音色以及旋律線條的處理,都極有特色,一開始的《Sam Hill》由吉他和鼓作了一小段沉郁壓抑的前奏,跟著道格拉斯開始獨奏,音樂的色彩馬上變得明亮開闊,真有點在山巔對著曠野吹奏的感覺。要聽這三位樂手的杰出才華與合作默契,該研究一下唱片的第六曲《Breath A Thon》,吉他和小喇叭的合奏對應成為樂曲的主線,鼓手卻像是圍繞在主角旁邊打轉繞圈子,時而跑出來搶鋒頭,乍聽之下似乎雜亂,暗中卻隱藏著和諧與秩序,非常漂亮的演奏。唱片里全都是道格拉斯的創作曲,除了《Breath A Thon》是爵士樂手羅蘭柯克的創作,《Nicht so schnell,mit viel Ton zu Spielen》是古典作曲家舒曼的作品,年輕人道格拉斯在唱片內頁中表現了敬老尊賢的可愛面貌,他說:“《Breath A Thon》是人類創作力與才華的偉大表現,舒曼作品是我靈感的來源,請務必聽聽原曲。” 更多>>